校园文化
通知公告
基层快讯
当前位置:
>> 正文
【社会实践】经济管理学院“人才赋能”实践团赴东营调研制造业人才服务新路径
作者:孙明岳    编辑:孙明岳    复审:石钧元    终审:孙明岳    来源:团委     发布时间:2025-07-17 18:31

【编者按】今年暑期,学校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遴选15支校级重点团队、15支“鲁韵烽火·青春接力”专项实践团队,组建619支社会实践团队,在广袤天地间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大思政课”。同学们以脚步丈量山河,用专业服务社会,将青春誓言书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文化传承的古村落中、志愿服务的社区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担当。为更好展示各团队成果、分享成长感悟,特推出2025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实践故事激励更多同学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本期报道让我们一同走进经济管理学院“人才赋能”实践团队。


为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服务社会,7月14日-15日,经济管理学院“人才赋能”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东营市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团队由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负责人赵大伟、学院团总支书记夏晓丽、专业教师王凯凯带队,6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践团深入产业园区和企业一线,以专业视角探寻人力资源服务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校企联动,把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7月14日,实践团首站来到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产业园总经理赵小伟对师生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园区在人才引进、企业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他表示,产业园将积极搭建实践平台,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学院的深度合作,共同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调研启动仪式上,带队教师赵大伟表示,这次调研既是将课堂延伸到企业的实践教学,更是高校智力资源对接区域经济需求的一次实践。希望通过专业视角,为人力资源服务业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方案。夏晓丽表示,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平台,希望同学们珍惜此次实践机会,积极参与,全心投入,认真思考和总结,为将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深入一线,走进车间问需于企。实践期间,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山东东珩国纤新材料有限公司、山东宏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山东中金岭南铜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高原油气装备有限公司等4家具有东营产业代表性的企业,团队成员深入生产车间,与企业管理人员、一线员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制造业企业在人才招聘、技能培训、员工管理等方面的难点与痛点。通过实地参观和交流,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人力资源服务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关键作用。团队成员鲍童同学分享道:“通过调研,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企业不仅需要‘招得来’人,更需要‘留得住’‘用得好’人,这对人力资源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让我对自身所学专业有了重新认识,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座谈研讨,共绘产才融合新图景。7月15日,实践团走进东营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安康泰和、上海外服、宏运人力、博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上,实践团队结合前期调研情况,围绕“人力资源服务业如何精准对接制造业需求”展开汇报,参会企业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阐述了如何提高自身专业化程度以更好地匹配企业需求。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所学积极发言,针对目前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受到企业负责人们的一致认可。此次座谈交流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也让他们对人力资源服务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成员宋思贤同学表示:“这次调研让我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未来,我将把实践的所学所得运用到具体的学习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后期,实践团将整理调研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并联合企业推动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贡献青春智慧。下一步,经济管理学院将持续深化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构建实践育人新平台,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成长成才。

共青团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委员会
地址:济南市经十东路31699号   邮编:250103   
邮箱:tuanwei@sdyu.edu.cn